•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北京高校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与合作者揭示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分布规律

时间:2016年09月28日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近期,由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谢基伟副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位于河北省兴隆观测站的郭守敬望远镜(即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简称LAMOST)的数据,揭示了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形状分布的规律。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上。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类对行星的认识还局限在太阳系。太阳系的大行星大多运行在近圆形轨道上(偏心率平均值0.06;偏心率取值0到1之间,值越大则越加偏离圆形),而且这些行星的轨道也几乎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轨道平均相对倾角仅3度左右)。几百年前,康德和拉普拉斯受到太阳系行星近圆、共面轨道分布规律的启发,提出了行星系统在盘上诞生的学说。该学说逐步发展成当今行星形成的“标准模型”。

1995年,天文学家利用测量恒星视向速度的方法在类太阳恒星飞马座51周围发现了一颗行星,拉开了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序幕。到21世纪初,视向速度法已发现了上百颗行星,它们大多是比地球重数百倍的类木星行星。这些类木星行星的轨道形状分布出乎人们的意料--它们大多数运行在有较高偏心率的椭圆轨道上,平均偏心率达到0.3。这给行星形成的“标准模型”带来了挑战,成为一个长期以来困扰天文学家的谜题--太阳系行星的近圆、共面轨道在银河系中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

2009年升空的美国宇航局(NASA)开普勒(Kepler)卫星利用行星穿过恒星表面(即凌星)的方法发现了数千颗行星,其中很多是与地球大小相仿的类地行星。开普勒卫星的发现表明类地行星在银河系中普遍存在,掀起了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一场革命。但是,仅通过开普勒卫星本身的凌星数据无法直接测量行星的偏心率,测量这些行星的偏心率需要其它观测手段的辅助。其中一个测量偏心率的方法是用宿主恒星半径作为“标尺”丈量行星凌星时长的分布,而实施该方法需要得到恒星的精确参数。

我国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采用独特的创新设计,能在大视场中同时观测数千天体的光谱,是世界上光谱获取能力最高的望远镜 (图一)。近几年来,LAMOST在开普勒卫星观测天区得到了数万条光谱,其中包括数百个行星的宿主恒星。通过与其它高精度方法(星震学和高分辨率光谱)的比较论证,研究团队发现,LAMOST光谱对恒星基本属性的测量结果非常可靠,达到相当高的精度。他们意识到LAMOST数据可以用来解开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偏心率的谜题。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与合作者揭示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分布规律
 
图一:位于河北省兴隆观测站的郭守敬望远镜

他们分析了近700颗具有LAMOST宿主恒星参数的开普勒行星样本,结合LAMOST的光谱数据和开普勒卫星观测到的凌星光变曲线,得到了这些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和倾角的统计分布规律。他们发现约八成的行星轨道都如同太阳系行星,轨道为近圆形(平均偏心率小于0.1),只有两成左右的行星偏心率较大(平均值大于0.3),显著地偏离了圆轨道。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开普勒多行星系统的平均轨道偏心率和轨道倾角符合太阳系中的天体的规律,约呈线性关系(图二)。近圆轨道的普遍性意味着行星形成的“主旋律”应该是“温和”的,而造成高偏心率轨道的剧烈行星轨道演化过程只是“少数派”。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与合作者揭示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分布规律
 
图二: 开普勒卫星观测到的多行星系统与太阳系各类天体的轨道偏心率和倾角符合一个e=(1~2)*i的普遍规律。途中各点分别代表太阳系8大行星(蓝色),海王星外小天体(红色和浅蓝色),小行星带天体(绿色),各大行星的卫星(左下:黄色,黑色,黄绿色)以及开普勒发现的多行星系统(紫色)。

太阳系外行星轨道偏心率之谜的谜底是:近圆轨道在行星系统中并不特殊,太阳系外行星轨道的形状分布与太阳系内天体遵循共同的规律,因而太阳系行星系统的轨道形状分布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在银河系中很可能是相当普遍的。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科院LAMOST杰出学者、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以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等的资助。

论文“Exoplanet Orbital Eccentricities Derived from LAMOST–Kepler Analysis”于2016年9月26号在PNAS在线发表。南京大学谢基伟副教授和北京大学东苏勃研究员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

编辑:白杨

(作者:佚名 编辑:南开大学)
上一篇: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在线刊登经济学院韩晗关于不可分商品的研究论文
下一篇:北京大学发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纳米能源材料特刊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